慈濟內湖園區系列報導

慈濟內湖園區系列報導



(2015.02.26)

1.購地時已是破壞區 http://goo.gl/cwf5ZS

關於慈濟內湖園區的計畫案,各界都很關心,也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,慈濟基金會在民國八十六年購入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五段168號的公車維修站,十八年來努力維持樣貌,針對外界對於慈濟是否依然保有愛護大地的初衷,大愛台記者實際走一趟,帶您做深入了解。

從捷運文湖線大湖公園站往南走,山明水秀的大湖公園映入眼簾,內湖這幾年的發展快速,但是在成功路五段的慈濟內湖園區,卻保有了內湖從台北縣南港鎮內湖鄉升格到台北市之後,城市發展過渡時期的樣貌。

這片保護區早在民國六十九年時,已經被闢為北翠湖國際網球俱樂部,民國八十六年慈濟購入時,是大有公車的維護站,雖然有保護區之名,卻沒有保護區之實。二十五年前就搬來大湖山莊街的慈濟志工蔡明勳,見證了慈濟購買這片保護區的珍貴歷史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當初的樣子,大概就是現在看到的,那唯一不一樣的,我們進來以後,除了把原來髒亂的情況改善以後,我們就是在原來的柏油路上面鋪一些土上去,在上面種一些花草。建物的部分,它整個原來鐵皮屋的結構都沒有改變,但是我們有做一些內部的整修。」

慈濟購下的這片保護區,包含平地與山坡兩大部分,平地的部分共有4.48公頃,中間隔著一座小山丘,慈濟原封不動,分為南北基地。北基地上面的鐵皮屋闢為環保站、靜思書軒、佛堂,以及巧藝坊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現在我們看到右邊就是這一棟,現在做環保資源回收的部分,那這邊就是我們志工一般在用的活動空間。 (那這些都是保持原來的樣子?) 對。」

南基地則做為菜園之用,上面還保留了購地時就已經存在的幼稚園建物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福祿貝爾教室是蓋的,原因是因為保護區它本來法規裡面,就允許做教育做慈善做醫療,那因為福祿貝爾它是屬於教育,所以當初它有申請,也有牌照的,所以它當然可以合法蓋這個教室。」

行人走過南北基地之間的這片山坡地,或許會以為是荒廢的山林,其實這片11.4公頃的小山,也是當年證嚴法師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,堅持買下的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一起買下來的原因,因為我們不希望在這邊,以後做改善了,剩下來的坡地會被別人買走了,那他可能來開發會破壞這個山坡。」

疼惜大地,與山林共存是慈濟的初衷,也會是不變的承諾。





2.復興航空空難關懷 http://goo.gl/q7InT5

每一次的災難,都能看見慈濟志工的身影,這一次的復興空難,在救難現場,慈濟志工除了替搜救員送上熱食、薑湯,連禦寒用的毛毯、暖暖包,也都準備齊全,然而這些物資的源頭,全來自每一位台灣人的愛心捐款,才能在最需要的時刻派上用場,凸顯這分愛心的珍貴和意義。

一個飯糰、一碗熱湯、一條圍巾、一分愛與關懷,無法用金錢衡量。

復興航空墜機的當天晚上,所有救難隊動員搜救,慈濟志工送上熱茶、飯糰,無限供應,儘管在低溫中,冒著雨,仍堅持親手送上這分關心,因為這一夜,是如此漫長。

慈濟志工 卓秀葉:「八點多,美珠師姊就開始打電話,明天你們要準備一千個便當,知道要做一千個便當的時候,材料我們就開始連絡了,因為11點就要便當了,所以我們就一個協力,邀請三位志工過去那邊幫忙包便當 。」

各區志工輪番上陣,烹煮熱食,分裝便當,婆婆媽媽們的家常菜,在此刻,吃的每一口,都有著滿滿的愛。

慈濟志工 卓秀葉:「那幾天天氣特別冷,你看下去的時候,他們水溫都是兩三度,又那麼冷,而且你東西如果我們沒有給他備齊全,像薑母茶,你如果在現場熬不方便,園區的大鍋爐,它那一桶煮起來,可以(分裝)四五桶,這樣子很方便。」

九天的搜救行動,慈濟志工總動員,不論是前線關懷,或是後勤補給, 提供兩萬七千多份的便當、飯糰,而熱湯、薑茶,毛毯、暖暖包,也因為寒流影響,需求量大,加總起來超過兩萬份,而這些都是來自台灣人的愛心匯聚。

穿梭在人群中的藍天白雲,也許只是愛心的縮影,選擇默默付出,用愛撫平空難後的傷痛。





3.921希望工程 http://goo.gl/YBGE2P

寒假結束剛開學,學生們回到學校上課,看似很平常的一件事,但有些事物其實得來不易。回顧16年前,九二一大地震時,許多學校倒塌毀損,當時有間完好的教室可以上課,對災區孩子們來說,是多麼奢侈的夢想?就在當時,慈濟毅然承擔,發起希望工程,匯集全球愛心,募款援建51所中小學校園,讓教育工作得以延續,這份希望,至今仍在發光。

大里瑞城國小教務主任 張英棋:「整個牆壁大概都裂開來了,操場平坦的地方搭帳棚,學生的上課情況都相當艱困。」

九二一大地震,中部校園受創嚴重,證嚴上人認為,教育不能斷層,不能讓孩子在惡劣環境中讀書,於是,慈濟基金會毅然承擔起認養重建災區學校工作,匯集全球愛心,展開希望工程。

證嚴上人開示:「遇到了這樣的事,還是教育不能放鬆,很重要的。」

慈濟志工 郭德進:「全球各地都非常有愛心,來募款,來援建這個學校,志工的投入,幾乎每天都投入到將近有一千人次。」

慈濟希望工程,認養重建40所中小學,教育部委託慈濟重建11所,合計援建51所學校,另外還有修繕、援建簡易校舍13所。

大里瑞城國小教務主任 張英棋:「防震的係數又相當地高,對於地震過後心理創傷的小朋友來講,他們也有安全感。」

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,需要百年大計的校園,全球慈濟人在各地舉行園遊會義賣活動,籌募希望工程款項,在苦難當中,愛心源源不絕,見證人性光輝,也讓希望工程茁壯發光。


4.杉林大愛園區安身心 http://goo.gl/PlNqzj

莫拉克風災五年過去了,慈濟在高雄杉林、屏東長治、高樹及台南玉井,為受災鄉親興建大愛園區,成功地讓受災鄉親重建生活,尤其是在杉林,慈濟不但在災後八十八天立即動工,更是眾志成城,在動工後八十八天,就讓鄉親得以入住,受海燕風災重創的菲律賓,正積極重建,委員會特地來台參訪杉林大愛園區。

菲律賓重建委員會遠道來台參訪高雄杉林大愛園區,住戶敞開大門,歡迎他們到屋裡參觀,分享能夠住在這裡的喜悅。

杉林大愛園區住戶 陳芳蘭:「我們真的是抱著非常感謝的心情,生活啦,還有對於未來,都有比較漸入佳境。」

杉林大愛園區住戶 馬嘉琪:「我覺得在這邊,就算是有颱風下大雨,我不需要怕,不需要擔心,是不是會有土石流。」

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,為了讓受災鄉親安身,慈濟匯聚各方的愛心,興建杉林大愛園區,在災後八十八天動土,並在動土後八十八天落成啟用,鄉親歡喜入住,五年多來,不但安身安生,也讓文化在這裡傳承弘揚。

杉林大愛園區住戶 林惠蘭:「原來自己的文化這麼美,透過這樣的學習,教學DIY,讓這裡的國小跟這裡的生活都連成一片。」

菲律賓海燕重建會主委 潘菲羅‧拉克森:「這麼多的愛跟關懷,讓我非常感動,在我心裡我最敬佩的團體,就是慈濟。」

慈濟善用每一分愛心,讓需要的人找回希望,不論走到哪個角落,居民在這裡安心的生活樣貌,深深撼動菲律賓貴賓的心,而他們也希望能借鏡這裡的經驗,讓重建後的菲律賓也能欣欣向榮。


(2015.02.27)

5.內湖保護區疑問 時空脈絡說分明 http://goo.gl/qGoEdq

慈濟在民國86年買下內湖園區,雖然被劃為都市內暫定保護區,但早已被當成公車維修站,鋪設了柏油路,鐵皮屋也已經存在。回歸台北市都市計畫歷史,原本隸屬台北縣的內湖、景美、木柵與南港,在58年時,才納入台北市版圖,當時除了將原本主要都市計畫書中,被列入住宅區或商業區的範圍,其他區域全數都列入暫行指定保護區,再陸續依照實際情形,原本暫定都市內的保護區,隨著人口、社經環境改變,逐步變更為住宅,或商業用地,而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所在位置,內湖成功路五段,捷運沿線周邊,原本也都是暫定保護區,現在都已經變更做為其他用途,只剩下這塊早被破壞的土地,還是當時的樣貌。

內湖區居民 朱文杉:「這邊是內湖成功路,跟民權東路交叉路口,這邊過去都是田地,也就是所謂的保護區。」

在大湖土生土長的朱文杉記得,小時候這一代幾乎沒有人,但現在馬路上的車潮人潮,攘往熙來,房子也一棟接著一棟蓋。

內湖區居民 朱文杉:「我的左方這裡,過去也是田地保護區,右前方這裡,是整個山坡地的保護區。」

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,附近有大湖山莊,三棟十六層樓的建築,另一側是二十米寬的東湖連外道路。

慈濟志工 邱曜山:「包括那個捷運站 包括前面的大樓,(原本)也是保護區,捷運的沿線 成功路的五段,整個沿線上面,只剩下(慈濟)內湖園區,這塊地是保護區,其他的都變成高樓大廈。」

為什麼這些原本的保護區,在短短幾十年間,變成建案?這是因為都市內的保護區,本來就可以變更。

全國技師公會理事長 余烈:「(都市內)保護區在法裡面,有這樣條文的規定,可以去做變更。」

很多人誤以為,都市內的保護區,跟玉山國家公園等,所謂自然生態保護區一樣,不能開發,也不能變更。但事實上,這兩種保護區的定義,截然不同。

全國技師公會理事長 余烈:「因為人口發展需要,所以很多地方,(都市內的)保護區,必須要變成住宅區 變成商業區,每三到五年要檢討一次。」

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:「(台北市)都市計畫委員會,歷屆的委員會,已經通過總共五十四件的,保護區變更為其他用途的土地,103年 他已經有通過了四件。」

不過,專家也直言,慈濟內湖這塊保護區,雖然一直維護原本的樣貌,但或許根本沒有意義。

全國技師公會理事長 余烈:「這個保護區,是被破壞以後的保護區,它不是真正的保護區,蓋上了水泥路面,蓋上一堆的鐵皮屋 難看得要死,那哪裡叫做保護區。」

如果大家共同的目標,是讓環境變得更美、更好,或許就能一起思索,保護值得保護的,才能為台灣留下更美的未來。





6.納莉風災,變身廚房製作熱便當 http://goo.gl/bKia06

2001年納莉颱風,造成台北淹水災情慘重,家家戶戶斷水電,正煩惱下一餐的時候,慈濟志工動員,在內湖園區煮熱食,分送便當給居民。也因為需求量大,供不應求,當時志工就在鐵皮屋下,搭設長桌、快速爐就地烹煮,證嚴上人不捨志工,因為環境擁擠而受傷,也希望加速中央廚房的設置。

2001年9月,納莉颱風造成台北淹大水,風災隔天,慈濟內湖園區提供五千多份便當,接下來愛心便當的數量,與日俱增。鐵皮屋下,架設幾張長桌,擺上備料,志工們開始打包便當。有多克難,顧不得屋簷漏水,埋頭著手料理,這些參與賑災的志工,談起過往,彷彿歷歷在目。

志工 王秀珍:「爐子也沒有,你就是要用簡單式的,就是快速爐 就趕快煮,反正 這麼多的東西,你不趕快煮 你也是會來不及。」

慈濟志工 李花盆:「菜有要炒 有要燙,大家都擠在一起,大家一趕 就會燙到,有菩薩因為要撈菜,然後很趕 要撈過來,然後燙水就溢出來 就燙傷。」

不忍志工的用心,因為安危變了調,臨時設置的簡易廚房,無形中,替內湖園區帶來不一樣的改變。

慈濟志工 許麗薰:「那個時候災難那麼多,上人就指示說,內湖這個地方 能夠趕快,成立一個中央廚房。」

洗菜備料,大鍋翻炒,陣陣飯菜香。只要有災難發生,慈濟內湖園區的中央廚房,就能立刻發揮功能。


7.巧藝坊全年無休 集環保.慈善功能 http://goo.gl/suAxcS

在內湖園區內有一處,叫做巧藝坊,平常是作為包裝以及存放毛毯的基地,一旦賑災需要毛毯,這裡就成了待命中心,此外,在平常時候,也肩負環保教育的功能,不少國內外實業家都會到此參訪,為了就是實地了解,寶特瓶如何變成毛毯的。

慈濟內湖園區,備受討論,但回歸本質,這個場地,其實是平日志工,做資源回收,和毛毯的基地。

這裡全年無休,即使是平日,也有老菩薩在這裡,做些小手工。

走進來,共有600多個儲位,棧板上,數萬個紙箱,都是毛毯暫存區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這個地方主要扮演的功能,就是毛毯的儲存跟裝運的工作,他就是會把整捆的毛毯,運送到這邊來,會做裁切的工作 摺疊起來,包裝儲存到架位上面去。」

所說的毛毯存放區就是巧藝坊,在4.48公頃的園區中,占地8%,面積接近1000坪。

製作完成的大型毛毯,先在這裡裁切,志工折疊後,機器封裝,在一箱一箱放進儲位,隨時送往災區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根據哪個地方有災難 需要多少量,根據它的量 臨時做出來,其實運出去的地方非常多,像菲律賓 包括南亞海嘯 日本311,還有這次復興航空,大家看到救難人員,因為在水裡上來很冷 對不對,身上披的毛毯,都是從這邊過去的。」

另外,巧藝坊還具有教育功能。

慈濟志工 蔡明勳:「所謂的教育就是說,我們會介紹清淨在源頭,就是各個家庭,怎麼把寶特瓶 分類回收做清洗,然後集中到慈濟這邊來,再外包去做成賑災的毛毯。」

重複的包裝動作,是這個空間最大任務,數年來,更成為國內外的實業家,探究環保科技的展示區,讓每個毛毯蘊含的善心源源不絕。


8.一張毛毯愛承載 心頭溫熱袪身寒 http://goo.gl/Bc09fc

從2006年開始,慈濟志工回收寶特瓶做出毛毯,九年多來,已經發放超過八十六萬條,愛的足跡,也從台灣走向全世界三十三個國家地區,已經是賑災發放時重要物資,不單是能把傳遞的溫情轉為具體的溫度,給需要的人及時溫暖,也讓更多人知道,台灣是善的製造地。

復興航空空難,水中搜救有難度,河水冰冷,毛毯,及時加溫。

北市義消隊長 徐朝勝:「再下去比較不會冷,不能想到這麼冷還要下去。」

黑夜裡,香港的繁華,亮眼,更顯黑暗角落的冷清,毛毯,送來關懷。

香港慈濟志工 黎愛兒:「白天(地下道)要清掃,會把街友們趕走,所以他們最珍貴的就是晚上這段時間了,如果我們可以給溫暖及關懷,對他們而言,起碼是人間有情了。」

美加暴風雪,積雪創記錄,一公斤重,超過二百公分寬的毛毯,包覆所有的溫暖。

南非布魯芳登小學校長:「我也有一條,而且一條就很足夠,它非常非常地暖和。」

南非布魯芳登小學學生:「 謝謝台灣, 謝謝慈濟,阿彌陀佛。」

桑迪風災已過三年,泰瑞史考特一直記得這個溫度。

紐約重建家園工地總監 泰瑞史考特:「我暫住的人家給了我幾條毯子,其中一條就是你們送的慈濟毛毯,我就是在那時候上網查了你們,所以這次當我聽到你們要來,我真的太高興了,我終於可以見到

當年那條毯子的贈與者了。」

他們也都知道,這件毛毯,愛心,從台灣出發。

慈濟志工 與 獨居長者:「你摸摸看,很漂亮,睡覺蓋著很暖和。」






(2015.02.28)

9.慈濟內湖計畫案 居民提淹水隱憂 http://goo.gl/cqQAwC

針對慈濟內湖計畫案的爭議,慈濟提出一份委託台大水工所做的報告,報告指出計畫案不只不會導致淹水,由於計畫中綠地施作面積佔百分之65,其實對於都是水泥地,柏油路的現況,反而有助於排水。

居民 林先生:「我是覺得,那塊地就保護區,為什麼一定要蓋那一塊呢?」

居民不理解,慈濟要在內湖保護區規畫社福特定專用區,擔心好不容易逃離的淹水噩夢,難保不會再度重演。

居民 林先生:「整個大湖淹到外面去,原本也是住一樓地下室,那我媽也是怕淹水,後來才搬到樓上。」

真是淹怕了,1997年溫妮、2001納莉颱風,都淹到一層樓以上,街道變汪洋。來到大湖,這裡的箱涵排水來自上游山區,就是爭議源頭,外界擔心,慈濟計畫案如果通關,建築鋪面影響土地吸收洪水,可是也有水工專家不這麼認為。

北科大土木與防災工程所退休教授 張守陽:「大湖山莊上面事實上是一個大溝溪的流域系統,那慈濟的那一個內湖園區,事實上在另外一個水系,那這個水系,我們稱為牛稠溪。」

專家說的,其實有所本,2013年,慈濟委託台大水工所做分析報告,發現大湖山莊,集水區屬於大溝溪,與慈濟基地的牛稠溪集水區不同,有一山之隔,就算暴雨,很難互相影響。即便如此,兩集水區都同時往大湖排水,慈濟計畫案會不會間接導致排擠的效應?

北科大土木與防災所退休教授 張守陽:「它要把百分之65的基地,把它變成一個綠地,那麼當然可以讓水入滲,第二個,在建築物上面,都有雨水回收系統。」

目前的慈濟內湖園區,滿地水泥,但台大報告指出,慈濟內湖計畫案,計畫區4.48公頃當中,建築物的建蔽率只佔百分之35,多數的綠地,可讓高峰時洪水流量減少百分之40。

找出大湖山莊街淹水照片,挖開馬路,發現路面下排水箱涵全部淤積,才是淹水的元凶,慈濟用科學數據說話,讓真相回歸理性。


10.救災危急避難所 靜思堂用途多元 http://goo.gl/iZX5Cz

高雄靜思堂2006年啟用,過去十年來,除了是社區道場外,莫拉克風災時,一天從這邊製作出五萬個便當,供應給災區民眾、志工;而去年七三一氣爆發生,各地志工到高雄幫忙,高雄靜思堂內除了烹煮製作便當外,支援災區的物資,在靜思堂整理分配,而且一天奔波後,讓各地志工還有暫時落腳休息的空間!

高雄七三一氣爆,半夜發生,天都還沒亮,高雄靜思堂內志工已經全面動起來!凌晨三點,負責中央廚房的志工,人人手邊都有工作。

慈濟志工 呂清潭:「在外面烹煮的話,要借到爐灶,也要準備水還有桌子,還有這些工具,真的會比較慢一步,時間會拖長,我們有中央廚房,就可以立即處理,相當方便。」

沒有這樣的場地,不可能在最短時間,做出一兩千份的午餐,實際上,不只有提供飲食。物資整理,還有四面八方到來的人力,在第一時間救援,也能有空間,稍做休息!從台南、台中、桃園、台北,全台各地的志工,關懷高雄氣爆,一波波的人力,要有落腳休息的空間,高雄靜思堂暫時遮風避雨,而從這裡傳遞出去的力量,讓氣爆區民眾深深感動!

民眾 蘇紀豪:「就是有安全感的部分,我們家在(氣爆)附近,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慈濟的師伯師姑,不管是下雨還是熱的要命,都準備好便當,就在紅綠燈那邊,看到人就問吃飽沒,我們這邊有熱的飯菜,我們可以一起享用,幾乎這是不間斷的。」

這位在氣爆區的英文老師,深深感受到慈濟志工的用心,災難後,踏入高雄靜思堂當起志工,對年輕的他來說,把握時間回饋,是氣爆後的啟發,而他也希望透過在這場域中的付出,能夠讓更多人擁有正面生活下去的力量!


11.敬邀走入靜思堂 社區道場心靈居 http://goo.gl/8DHxnO

而在新北市的雙和靜思堂,從2011年啟用,除了作為慈濟志業,在當地推動的據點外,也會舉辦各種演講,以及超過30種社區課程,方便民眾學習知識,進而凝聚社區力量,促進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,如同社區的教育道場。

熙來攘往的街道,襯托出靜思堂莊嚴靜謐的氣息,這裡,不只是慈濟人的心靈堡壘,也是社區的教育道場。

透過寓教於樂的話劇,或是教導小朋友親自下廚,讓他們了解到,食物從哪裡來,一方面傳授餐桌上的科學,也培養孩子惜福愛物的精神。靜思堂裡頭,提供五花八門的社區活動,讓民眾來到這裡,成長學習。

慈濟志工 羅恆源:「在學習當中,讓他的時間上可以有一個比較好的利用,另外在他的心靈上也得到一些成長,改善家裡面的親子關係、婆媳關係。」

靜思茶道的要訣,在於學會如何靜心,修身養性,像是在雙和靜思堂,有20間教室,進行常態課程包含茶道、拼布、電腦、書法等,超過30種課程。對於社區的弱勢家庭,也給予學習的另一道曙光。

慈濟志工 羅恆源:「幫助那些家庭經濟比較弱勢的,我們請專業的老師給他們做些課業上的輔導。」

而緊鄰靜思堂的雙和環保教育站,主要分成八大體驗區,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,在去年,就有120團,總共一萬人,前來參訪。

慈濟志工 林秀綢:「先做簡報認識環保,認識資源回收,了解之後就進站,我們有專門為這些小孩或社會人士,處理八大區塊的體驗區塊。」

看著每位環保志工展現如同孩子般純真的笑容,靜思堂協助長者,充實銀髮生活,除了促進慈濟人文,在地扎根,同時充分發揮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社區服務功能。





12.思覺失調症男子,做環保改變脾氣 http://goo.gl/NPiLPS

內湖環保站中,幾乎都是老菩薩在這裡,做分類,但有一位穿著灰色T-shirt,戴著黑框眼鏡的斯文男孩坐在其中,原來他是因為得了思覺失調症,無法控制情緒,甚至連生活能力也跟著退化,每天就把自己關在家中。因緣際會,家人鼓勵他來慈濟做環保,原本只是希望讓他有事情做,沒想到兩年下來,不僅他的生活變得規律有目標,身體變健康,甚至連暴躁的脾氣也改變了。

戴著黑框眼鏡,用剪刀將寶特瓶一個一個剪開,他是黃貴相,和大多數老菩薩一樣,全年無休在這裡做環保,唯一有一點不同的是,兩年前的他,因為精神問題,只能每天關在家中。

黃貴相的哥哥 黃貴帥:「因為他本身是有點精神疾病的狀況,平常他也很多情緒沒辦法控制,有時候甚至心情不好,或是情緒難控制,會打人或幹嘛,來了這裡,整個性情就變得非常溫和。」

原來,因為求學時期的壓力,讓黃貴相得了思覺失調,受到家人鼓勵,他嘗試來慈濟做環保,改變了他的脾氣。

黃貴相哥哥 黃貴帥:「貴相來這邊內湖環保(站),大概已經有兩年了,是真的很感恩,讓他從一個每天睡覺睡到中午,生活作息非常不正常,來了慈濟之後,他生活變得很規律,而且他很特別,他特別喜歡做這個環保。」

黃貴相的媽媽:「我說你明天要不要去(做環保),他說要啊,要去慈濟做環保。」

七旬的老母親,帶著一點心疼和欣慰,看著黃貴相做環保後,不僅身體變健康,心情更漸漸開朗起來,原來做環保不只讓環境變好,心靈更加平靜。



(2015.03.01)


13.植草種樹利滲雨 森林蓄水尚天然 http://goo.gl/qIwZNs

關於慈濟內湖園區計劃案,很多人都有疑問,認為計畫裡是否有將滯洪功能做慎審的評估。其實慈濟設計了三個滯洪池,總滯洪量有3020立方米,而依照水保法的規畫,應該設計的滯洪量是1500立方米,換算下來內湖園區的滯洪量是遠優於法規標準,同時園區內本來的水泥地,還會有六成五的土地,將改為草皮綠地,有自然滲水量,如此一來,除了可以降低大湖水位,還可以降低鄰近社區淹水機率。

慈濟的南北基地有4.48公頃,計劃裡本來的水泥土有65%的面積要鋪上草地,種植樹木,下雨時有自然滲透能力,以一棵大樹來說,就有1.5~5公噸的吸水量,樹木森林就是天然的蓄水空間。

水利技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賜賢:「水泥地就是完全沒有,就是沒有蓄水空間。」

未來北基地將設置三個滯洪池,總滯洪量有3020立方米,依照水保法要求至少要有1546立方米,而慈濟設計的滯洪總量,已經超過法規將近兩倍。

實際到園區外圍來看,原來的排水溝,寬度不一,大約是1到1.5公尺,慈濟計劃要施作的排水箱涵,把圓形涵管改成方形,將拓寬到2公尺、深度1.8公尺,可以讓排水更加順暢。

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 林敏朝:「必要的時候來幫忙,直接這個水,也可以引到我們的滯洪池,所以它既可以上游的水,可以直接流到大湖,也可以流到我們的滯洪池。」

台大水工所模擬試算,內湖園區內的滯洪池與排水箱涵,與鄰近的大溝溪滯洪池、康寧抽水站,相互配合,在計設風險裡試算,可以降低大湖國小、康寧路一帶的淹水機率。

水利技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陳賜賢:「在設計的風險範圍內,它是有幫助的,比如說在一百年的重現期距內,它是可承受的,它是用補償的方式承受,就是說箱涵擴大 或者綠地入滲。」

全國技師公會理事長 余烈:「我提供五萬到六萬的,立方公尺沉砂滯洪,平常我不需要三公尺的水深,我只要一點五公尺的水深,只要一半的水深就好,這個湖就有夠漂亮。」

有專家提出建議,認為應該超越法律標準,用更宏觀的態度來看待園區計劃,各方意見不同,但慈濟維護環保生態並兼顧最大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,才是初衷。


14.購入前已被破壞 柏油路面.鐵皮屋 http://goo.gl/V1PHPI

慈濟內湖園區,由於屬於保護區,為了維護生態,園區內的鐵皮屋、土地,都不能任意拆除重建。10多年來,志工修繕維護環境,並將園區規劃為多項用途,善用這塊土地的價值。

慈濟志工 林正雄 :「其實也可以看得出來,鐵皮的部分幾乎是完全相同,只是說當初的鐵皮可能是新的,我們現在用了十幾二十年之後,其實鐵皮都已經斑駁老舊了。」

慈濟在民國86年,接手當時的大有公車維修站,照片上清楚看見,地面已鋪上水泥和柏油,還有間間相連的鐵皮屋。

慈濟志工 林正雄:「現在後方可以看到當時留下來的烤漆房,礙於法規,所以地面上我們都不能去更改,現有的鐵皮屋全部都是那時候留下來的,我們只能夠去做一個屋頂的修繕。」

保護區無法增建,只能從既有的建築做修繕、規劃,區分為資源回收區、中央廚房、教育空間,還有物資暫存區。歷經十多年的風吹日曬,志工用心維護,並妥善利用空間,讓這ㄧ群菲律賓志工,親眼所見,每ㄧ條毛毯的包裝存放,感受更深。

菲律賓志工 李瑪仁:「我們來參觀一下,怎麼樣整理一個環保站。」

資源回收、環保經驗傳承,已成了慈濟內湖園區的招牌特色,也許周遭風景,已和過去大不相同,但能經歷時間淬鍊的,是守護環境的那分心。


15.對待植栽如子女 貼心呵護細關照 http://goo.gl/GOQ0LS

如果民眾有來過慈濟內湖園區,會發現裡頭種滿各式各樣的植物,4.48公頃園區,有將近四成的土地面積,都用來綠化。這背後推手,是一支超過三十多位的園藝志工團隊,他們每天排班,輪流負責,更被形容是園藝救星,許多瀕臨死亡的盆栽到他們手中,重新展現生命力,內湖園區裡的綠美化,對不少走進來園區的民眾,無形中有療癒的效果。

踏出堅定的步伐,哪裡有植物,就往哪裡去,一群平均近退休年齡的慈濟志工,最關心的就是內湖園區的一草一木。

慈濟志工 林仁雄:「不要的,就是已經種得不漂亮,那回收回來,我們就是再加以整理,讓它重生的意思。」

在園區裡,常常都有像這樣搖搖欲墜的枯枝,怎麼讓瀕臨死亡的盆栽,從病房裡再走出來,靠的是這雙經驗老手。

慈濟志工 邱陸同:「土壤不好了,必須換土,開出來的花才會漂亮。」

澆水施肥、剪掉枯枝、用心呵護,讓整片園區綠油油,不僅幫修整好的盆栽掛上立牌,轉角還能遇見五顏六色的獨特花種。

慈濟志工 林仁雄:「整個園區基本上是柏油路、水泥,跟鐵皮屋,有了這一些(植物),感覺有生氣。」

一個個志工的身影,隱藏在花草間,儘管他們對於景觀設計、生態綠化,不見得是最專業的,但疼惜植物的用心與愛心,卻在行動中展現出來。






(2015.03.02)

16.山光水色 人心更美 http://goo.gl/qVA84j

慈濟內湖園區成立前,當地是一處廢棄的公車總站維修處;鐵皮屋老舊,甚至雜草叢生,當­地居民更擔心成為治安死角,自從慈濟購地之後,重新整理環境,老內湖人說,路過這塊地­不再讓人擔心害怕,十幾年下來,不論是路過的,晨起運動的,或者是現在的捷運族,志工­都歡迎大家踏進內湖園區,一探究竟,化解外界疑慮。

台北清晨,繁忙起步;捷運文湖線,來回穿梭,猶如活絡都市的葉脈。

慈濟內湖園區,就座落在大湖公園站旁。園區隔著馬路,和大湖公園相互輝映;湖光山色的­清幽,讓居民每天能從,幸福樂活開始。尤其園區成立後,讓在地的內湖人說,越住、越自­在。

內湖居民 葛先生:「以前的話那些,公園裡面就很多人,在那邊吸安非他命 那些東西,有了這個(慈濟園區)聯絡處之後,這些人的話 有點寄託了嘛,尤其有人會好好勸他,所以說就減少很多。」

不只改善當地的治安和風氣;志工與居民們的互動,無形中帶來安定的力量。

內湖居民 鄧女士:「(志工)來這裡聊天啊,瞭解他(居民)的狀況啊,宗教嘛 為了大家好,為社會安寧,能夠平平安安過日子就好了。」

居民的心聲很實際,社會安寧大家就平安,路過的民眾,也一眼,就被園區的清爽和整潔所­吸引。

民眾 吳女士:「慈濟人都整理得好好的啊,做環保啊,主要做這方面的,對環境的保護啊。」

志工的用心,希望被看得更深更廣,期盼每一個人邁開步伐走進來,內湖園區敞開大門,歡­迎每一位的探訪。


17.生命旅程 遇見希望 http://goo.gl/sjxBZH

歡迎大家踏進慈濟內湖園區,那麼,接著就來看,真正走進來的人到底有了甚麼改變,內湖­園區,位處於交通便利的成功路五段旁,每天上下班,都是車水馬龍,但,繁忙的生活中,­這塊園地,卻成了不少人,尋找勇氣的生命園地。

汽機車、公車來往呼嘯,大湖公園前,成功路五段170巷,內湖慈濟園區所在地,忙碌人­車中,會走進這扇大門的人,都有一段故事。

遊戲軟體老闆 郭璟德:「如果問我入慈濟的因緣,我應該是沒有任何的因緣,因為我以前不了解,也不想­了解慈濟這一塊。」

2012年底,一場經濟海嘯,意外將這位科技大老闆,同時也是內湖本地居民,牽引了進­來。

遊戲軟體老闆 郭璟德:「 所以當時確實是有所求自己的福報,想說那我就來做一點事,那時候剛好有一位,馬來西亞­的師兄跟我講說,你家離內湖(園區)這麼近,你也多少去做個環保。」

找到生命沉澱的還有這位,陳志文,同樣是科技電子業大老闆,放下身段做環保,腰彎的比­誰都還低。直到11年前,公司遭竊,損失超過兩千萬,低潮時,從大愛台找到了這,也開­啟生命出口。

慈濟志工 陳志文:「然後又看到這些志工菩薩們,有的年紀很大了,那我就想到說我媽媽在鄉下,也­是做環保 那我也希望是說,可以來陪伴 來關懷,所以說我就把這邊的志工,是自己的長輩,所以說有這個動力,促成我每天來這邊­跟他們問好。」

不同的人生,都因為這塊土地,重新點燃生命勇氣。


18.深度探訪 增進理解 http://goo.gl/h2mxdt

慈濟內湖園區,鄰近大湖公園,周末假日本來就有不少固定散步運動的群眾,最近因為計畫­案議題,每天都吸引不少民眾登門拜訪,透過導覽志工的介紹,解開心中疑惑,也才了解慈­濟志工保護這片土地,疼惜的行動,從不間斷。

指著電腦的行事曆,慈濟內湖園區,每年國內外預約參訪人數就超過上萬人,負責導覽的慈­濟志工,超過三十位輪班接待,最近因為計畫案,來了不少意外的訪客。

慈濟志工 謝秀連:「(所以很多民眾都是), 第一次來, 對於內湖環保教育站做些什麼, 他們完全都不知道, 看了以後才知道說, 慈濟環保分得那麼清楚。」

百聞不如一見,許多民眾走進園區,從建築物、景觀空間,到回收分類,再到後端的資源再­利用,志工們每天的行動,都是希望用環保教育的模式,以身作則,保護大地。

慈濟志工 官徵祥:「回去的時候 把他們的所看所見, 知道的這些東西, 分享給他們周遭的人, 大家一起來推廣我們的環保。」

透過導覽,讓有心了解的民眾,見證保護地球的用心,如果民眾想參訪慈濟內湖園區,不用­預約,隨時都歡迎。


19.慈善之地 無價之寶 http://goo.gl/qAI96H

有句話說有土斯有財,很多人的觀念裡有土地代表著有財富,土地的多寡等同於資產的數量­。不過 對慈濟而言 土地並不是財富。幾十年來,慈濟的每一塊土地,都做為慈善福利用途,以高雄靜思堂來說­,這裡是慈濟在台灣、第一個慈濟園區,土地是善心人士捐獻,只是,這塊地原先是工業用­地,經過吳敦義、以及謝長廷兩任市長,才完成變更手續,目前,這裡是淨化人心、祥和社­會的場所,所以價值是:無價!

灰色純樸外觀、人字型屋頂,高雄靜思堂,承襲慈濟建築設計的一貫性,占地一萬五千坪、­約三點九六公頃,樓高七層,但這塊土地的前身,卻是愛河支流旁邊的廢棄空地。

大愛電視台董事長 杜俊元:「(當時)路還沒通,我們是從旁邊街道彎進來,因為乙種工業區,我們不是開工­廠,慈濟要的是社會福利文教。」

所謂的乙種工業用地,依照法規,只容許一般商業設施,而且土地的總使用面積,不得超過­百分之十。於是,慈濟為了接引人間菩薩,著手進行土地變更,前後歷經了兩任市長才完成­。

大愛電視台董事長 杜俊元:「所以就是因為這樣,土地對慈濟來講,不是當財產看待,是要當把它當建設,人­心 祥和社會,菩薩養成教育的道場。」

土地取得合法使用後,2002年11月2號,高雄靜思堂正式動土。

費時三年多,2006年、高雄靜思堂終於落成啟用。如今,周遭環境已經大不同,住宅林­立、並規劃出雙向道路,還看得見綠樹成蔭。這座精神堡壘,現在,是接引有緣民眾,一同­慧命成長的場所。


20.善用土地 匯聚美善 http://goo.gl/gqSwGp

高雄靜思堂費時多年,歷經兩任市長才由工業用地變更為社會福利用地;也全力投注在社區­服務上,平時民眾可在靜思堂內的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進修,從老到少都可在此學習一技之長­。當有重大意外發生時,更是志工統籌協助救援的指揮中心。

你認識高雄靜思堂嗎?!

民眾 鄭小姐:「不清楚 其實我不清楚。」

民眾 吳小姐:「有一些課程 有些進修課程吧。」

其實莊嚴的外觀內,整個建築除了講究自然節能外,靜思堂從工業用地轉變成為社會福利用­地,也竭力在社會教育推廣。

慈大社教中心學員 陳添振:「有很多學員有的是基督教徒, 有的是天主教徒, 也有一貫道的, 並不盡然一定要是佛教徒才進來。」

慈大社教中心講師 徐進成:「發現靜思堂不是我先前所想的, 那麼的悠閒, 而是大家非常的忙碌, 在為社區 在為所有大眾, 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環境。」

慈大社教中心專員 許淑媛:「來到靜思堂做不同課程的成長, 有孩子班 有成人班 有老人班, 他們來學習都有很好的回響。」

在靜思堂內的社教中心,鎖定全人教育,課程包羅萬象,從2009年一開始的168班,­三千多人,到2014年大幅成長,一年內將近一萬三千人學習。六年來總開設一千八百多­班,服務高雄在地將近四萬人。

家長 鍾佩珊:「這個開放式的空間, 不只是這個社區, 整個高雄市的市民, 他們都可以來使用的, 才參與這邊的活動, 是個很有意義的地方。」

社會教育推廣外,靜思堂內還設立幼兒園著重培育幼童的人格養成。除了教育服務、弱勢關­懷,更是重大意外發生時志工們的災害應變指揮中心。無論白晝入夜,靜思堂靜靜的矗立在­愛河邊,一直守護高雄。


(2015.03.03)

21.慈濟捐款收支報告 公開發布網站 http://goo.gl/Jx0j0K

慈濟基金會的財務運用,引起外界關注,根據現行的公益勸募條例規定,各個公益團體,都­要定期公開徵信,慈濟也公告網址,或者在搜尋引擎網站,輸入關鍵字,就可以查到,相關­捐募收支報告。

網站提供了,年度公告,與專案公告,舉凡南亞海嘯,莫拉克風災,以及日本震災等急難專­案,都能查詢到,收支報表跟執行情況,衛福部也會不定期,委外會計師查核。

至於個人捐款的流向,除了每一筆善款,開立收據外,民眾也能夠,來電到慈濟的,全省財­務單位確認。

慈濟基金會東部財務室主任 陳淑吟:「如果會眾對於他的個人, 捐款有所疑義的話, 我們網站上面都有放置我們, 全省13個財務點, 都有聯絡電話跟分機,會眾都可以打電話過來。」

慈濟基金會的善款來源,以小額捐款為大宗,但無論捐款多寡,做到詳實提供查詢,以昭公­信,供大眾檢驗。


22.環保心靈道場 深耕在地匯聚眾善 http://goo.gl/5ymdTo

經過三年多來的時間,基隆慈濟靜思堂即將竣工,當初這塊土地荒廢許久,堆積了許多居民­丟棄的垃圾、工業廢土等等,為了護持慈濟在基隆深耕,地主溫送珍老先生在家人支持下,­主動捐給慈濟興建靜思堂。延續這分愛心,工程進行時,志工和政府協調,慈濟將街道旁的­土地,主動內縮八米多,並且打造全新的風雨走廊,回饋給里民使用,也將一塊廢地,賦予­了淨化人心的使命。

切斷一根根白鐵棒,這條使用超過20年以上的社區風雨走廊,終於功成身退。

基隆市安樂區六合里長 潘德發:「我們這邊拆掉之後, 當車在交會的時候, 它就會降低碰撞的危險性, 那民眾在走的時候, 就比較有閃避的空間。」

尤其對面這棟大樓,擁有四百多戶,每天車輛進出頻繁,樂利三街,又是附近里民主要幹道­,拓寬之後,原本的八米兩線道路,瞬間增加四米寬,這項福利,是慈濟靜思堂興建時,主­動回饋鄉里。

基隆市安樂區六合里長 潘德發:「除了早上五六點, 開始小朋友要上學, 我們的下方還有一個長庚醫院, 有些民眾當作運動, 就走到下面去看醫生, 所以這個流量來講, 我們如果用人次來算, 一天我估計大概有, 四千五到五千人。」

抱著造福鄉民的心,慈濟將用地,主動內縮八點五米,全長400米左右,其中,全新的洗­石子走廊,有2.7米,開放式步道2.6米,剩餘的則作為綠美化景觀苗圃。

慈濟志工 李日:「路上馬路大部分都種小葉欖仁, 它(枝葉)會張開, 像雨傘這樣子可以遮陽, 所以我們這一排, 全部都種小葉欖仁。」

慈濟志工 江顯忠:「(未來)還要裝設木椅, 椅子讓行人可以在這邊來休息。」

春陽下,蜜蜂飛舞,採著花蜜,在愛心澆灌下,相信不久未來,社區民眾將能享受到一片濃­密的綠蔭大道。


23.與大自然共生息 節約用水惜涓滴 http://goo.gl/aYg08e

只要用心,愛心就無處不在。為了成就莊嚴的社區道場,基隆慈濟志工更是想盡辦法,善用­每一滴水資源。繼續來看志工的用心與智慧!

景觀綠化,更是少不了水。

慈濟志工 李日:「 可以減少很多自來水的浪費, (善)用天然的資源。」

茂密樹林間,隱藏著一座大水池,橢圓形狀,儲水量高達三百噸,透過這條集水道,將雨水­做最大利用,成了志工口中好用的天然資源。

慈濟志工 王文崇:「工程開始的時候有討論, 他說我們回收雨水, 所有的廢水 提供園區廁所沖洗,還有園區所有的花花木木要澆水 。」

當初一個念頭,只為了省水,卻意外成了社區滯洪池。(照片)定期清理時,清出的淤泥,­成了見證。

慈濟志工 王文崇:「以前沒有這個滯洪池的時候, 所有的泥巴都流到下面社區去。」

複雜的管線,難以想像,王文崇卻是從外行變專業。建築物屋簷下,粗細水管交雜,同樣都­是用心的成果。

慈濟志工 王文崇:「整個靜思堂所有的屋頂上的雨水, 下雨的水 都排水排到這邊來, 然後會引進到廚房,廁所來使用。」

雨水集水池,收集老天爺賜與的每一滴禮物,環目所視,綠意盎然,草木漸漸扶疏,對王文­崇來說,就是最大的成就感。


24.心靈道場綠如茵 兼具避難所功能 http://goo.gl/K1axXK

慈濟靜思堂,或許一般民眾,會認為是佛門聖地,不敢輕易造訪,事實上,各地靜思堂,隨­時對外開放,是和社區民眾生活結合在一起的。以彰化靜思堂為例,這裡綠草如茵,建築空­間開闊,假日常吸引親子來這裡看書.遊戲,此外,還有個重要功能,在災難來時,提供一­個堅固完善的避難處所,這裡有糧食儲藏、廚房衛浴,可以同時安置九千多人。

來到彰化靜思堂,除了是一處充滿人文氣息的園區之外,這裡還是彰化縣警察局指定的避難­處所。

慈濟中區營建室副主任 張正助:「萬一不幸發生災難的時候, 我們這個地方, 其實來做一個避難的場所, 是非常恰當的, 我們有物資也有人員在這邊, 也可以安置必要安置的人員。」

兩層地下停車場,可以容納九千七百多人避難,這裡有大型廚房、糧食倉庫、還有完善的衛­浴設備。

彰化靜思堂總務處人員:「這就是浴室。」

回顧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,由於缺乏大型避難處所,鄉親只能在空地搭帳棚,生活克難,靜­思堂堅固的設計,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,而平時,這裡也是社區民眾活動的理想場所­。

慈濟志工 吳槐:「綠地很多, 而且它不是一個密閉式的, 是一個開放式的空間, 很多的家長, 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, 都會帶著孩子進來這個地方, 到書軒裡面去看書, 爸爸媽媽就在這個地方, 很好的一個親子活動。」

在地村長,就住對面,參加過多次靜思堂的活動,對熱心志工肯定有加。

鶴鳴村長 黃本興:「這附近有人如果往生的, 他們很多都去助念, 發起的(行動力)有夠強, 這我說實在的。」

環境優雅的美,凝聚社區民眾的善,災難來時,還能提供避難的空間,靜思堂不只是心靈道­場,也是一個屬於大家的多功能生活園地。


(2015.03.04)

25.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Q&A(七) http://goo.gl/Qxto7V

隨著台灣社會人口老化日益明顯,社區老人照護或日托中心,甚至是居家服務,就更趨重要­,這也正是慈濟基金會,期待能在慈濟內湖園區,這塊在民國86年購入之前,就已經鋪上­柏油路的土地,活化興建老人日托中心。因為光是臺北市統計,目前每七位年輕人,就必須­扶養一名老人。尤其,光是在內湖區湖元里,長者就占了約10%,加上年輕人白天都在外­上班,老人家都獨在待在家裡,健康和安全都令人堪慮。

走進內湖區湖元里 放眼看去 所有的屋齡 都超過30年 而光在這個里 老年人口就佔了將近10%

從地圖上來看,湖元里兩面環繞基隆河,住有兩千多戶、超過六千人,其中65歲以上長者­,占了560多位。

為了服務快速成長的高齡人口,里長更成立專門社區巡守隊。

「(這個涼亭好不好) 好 很好, (怎麼說), 老人家可以在這邊聊天, (以前沒有) 老早以前沒有。」

北市內湖區湖元里長 林明源:「在巡邏的時間 就特別去看一下, 是不是他有沒有生活上的需求, 還是說在其他的需要幫忙的地方,我們都會有巡守隊這部分來做, 雖然小小的功能, 但對居民而言, 老人會時常這在邊聚集。」

擔任里長13年,社區大小事,幾乎無所不知。苦幹實幹的精神,也獲得里民認同,但,面­臨人口老化問題,還是無法放心。

北市內湖區湖元里長 林明源:「其實家裡如果有一個年長者, 有發生身體健康 或是種種的問題, 那會對家裡是很大的負擔, 那我覺得我們政府這一塊, 應該要好好著墨, 好好的把它規畫作好。」

根據台北市社會局,今年一月最新統計,全台北市總人口數超過270萬,老年人口就高達­382687人,比例來到14.51%,其中,還不包括48603名失能長者 。

對於雙薪家庭來說,是肩膀上的龐大壓力。從中央到地方,高齡化社會的照護政策,已經迫­在眉梢。

十多位阿嬤,年齡幾乎在七、八十歲以上,號稱慈濟內湖環保站剪紙千歲班。有人是老師退­休,更多的是,兒媳上班、孫子上課,自己則笑稱是來這找人生第二春。

環保志工 張文玉:「不要整天窩在家裡, (不然在家都是) 看電視, 說人長短 不要。」

環保志工 黃林月:「我媳婦跟我說 (在家)會無聊, 以前我們住在中和, 中和沒有這個概念, 那(搬)來(這裡), 就叫我有空就來 有空就來, 我就天天來了。」

環保志工 潘玉子:「你如果無聊 來到這有事情做, 還有人可以聊天 又可以吃飯,第一好。」

做環保,做的身體健康、腦筋清楚,自然成了內湖長者口中的輕安居。未來,慈濟基金會在­這規劃的老人日托中心,就是希望提供更堅固的硬體設施,為政府挹注民間慈善團體力量,­更加完善老人照護制度,從而減輕現代年輕人的無所適從。


26.要活就要動!台灣邁高齡化社會 http://goo.gl/n3IbXx

台灣現在是高齡化社會,老年人的健康也是不容忽視的,民間團體推動老年人健走,預防像­­是糖尿病或是失智症,等等疾病找上身,讓銀髮族能夠健康快樂過生活。 跟著音樂一起扭動身體,今年已經93歲的吳奶奶,每天早上都會健走一個半小時,身體相­­當硬朗 。

吳奶奶:「我如果不運動 現在可能就動不了, 我也有種菜 多少做些運動, 沒運動不好啊 要活就要動。」

根據統計,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國人平均壽命為七十九歲,其中女性平均壽命82歲,男­­性平均75歲, 要讓這些年長者,活得更健康,運動是不二法門,對老年人來說,健走是最好的運動。

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 王乃弘:「(健走)不激烈, 但是又不像散步那麼慢, 所以剛剛好 把心跳稍微加快, 尤其是下肢 下肢的肌力能夠健全。

吳奶奶:「早上去走路, (走多久) 差不多一個多小時, 我想說這樣走 覺得舒服就好。」

運動除了能讓年長者增加體力,也能預防失智症,糖尿病等等疾病找上身,讓年長者,能夠­­越活越健康


27.減輕子女負擔 成立長者日照中心 http://goo.gl/prhRJP

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認定,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超過7%,就是高齡化社會,台­灣目前已超過11%,為了讓長者獲得妥善照顧,大林慈濟醫院成立老人日間照護中心,藉­由不同課程維持老人家活動機能,長者一旦不舒服,慈濟志工與護理人員第一時間協助就醫­,讓子女們能夠安心,長者歡喜養老。

早上八點鐘,85歲的阿差阿嬤準時到教室報到,而這裡是大林慈濟醫院的老人日間照護中­心。

大林慈濟醫院副主任 廖慧燕:「因為有些子女他們白天很忙碌, 無法照顧長輩, 又擔心長輩在家有什麼意外, 所以我們就想說 可以白天, 照顧這些長輩所以才成立中心。」

這邊就像是老人家的安親班,每天有不同課程,讓長者活動筋骨,同時兼具復健效果。

大林慈濟醫院副主任 廖慧燕:「藉由遊戲 希望維持他們活動機能, 又有師兄師姊陪伴他們, 能夠陪伴他們聊聊天, 會跟他們話家常。」

家屬 呂小姐:「以前在家裡會發現她, 有一點點微微的尿失禁, 那來這裡之後, 這個狀況就好很多了。」

許多老人家都有著慢性疾病,阿公阿嬤一旦身體不舒服,護理人員與慈濟志工第一時間協助­長者就醫。

家屬 呂小姐:「我不用因為我婆婆今天要看病, 我就必須請假, 然後又不會讓老人家覺得, 好像老了好像沒有用, 會造成子女的負擔。」

隨著醫療進步,國人平均壽命延長,「老」成為全民課題,藉由日間照護中心,讓子女們無­後顧之憂,長者也能歡喜養老不孤單。


28.退休後新生活 學用電腦搜一下 http://goo.gl/L4lJvD

28年次的李雪,退休後全力做慈濟志工;愈做愈歡喜的原因是,有更多機會學到以往任職­公務員,學不到的技能。逐步累積的成就感的她,也激發出自學力,讓她愈老、愈有活力。


專注的看著筆耕文稿,76歲的李雪,退休後,才真正學會用電腦。

慈濟志工 李雪:「原本有心要學, 剛好是進來(慈濟) 你不會, 有人(志工)會教導你教到會, 所以我就覺得我太棒了。」

這股自信,啟發她的自學力,李雪開始學著走在科技前端,善用網路搜尋,拓展視野、輔佐­生活大小事。

慈濟志工 李雪:「我就什麼事 , 好像可以自己去處理, 不用一直問, 我跟我兒子講說 妳看, 像你媽媽這個年齡 , 有幾個像你媽媽這麼忙。」

說的忙,其實是充實;李雪在慈濟,樂於規劃自己的生活、嘗試各種可以精進的學習場域、­來突破自我;就像她發心在醫院當志工,站在服務前線,殷勤的與人互動。

慈濟志工 李雪:「公務人員當久了 就比較木訥, 我敢開口那這也是, 我跨出去的第一步。」

活到老、學到老,李雪說,自己有幸在慈濟找到舞台;更重要的是,不斷的自我成長,讓她­越活、越有價值。


(2015.03.05)

29.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Q&A(八) http://goo.gl/CDcxc6

慈濟推行環保二十餘年,將無數的回收資源再利用,創造各種類的生活用品,像是內湖環保­教育站,從2010年累積至今,海外參訪人數,已經超過兩萬人,這些國際訪客,透過慈­濟志工的介紹,不僅了解環保成果的始末,更透過導覽,看見美麗的台灣。

面對參訪團,這已經不知道是內湖環保志工,第幾次解說垃圾分類,對成長中的國中生而言­,

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:「(以前)就紙類全部塞在一起, 就不會再管它了。」

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:「(以前)我都丟一般垃圾耶。」

慈濟內湖園區,對內,每天看的到環保志工們,愛地球的具體行動。

慈濟志工 周晶亭:「當我們內湖帶(參訪)一圈的時候, 讓他們實際用腳, 去踩寶特瓶的時候 他們很高興, 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。」

復興高中國中部學生:「 我回去會教自己的親朋好友, 這個分類方法。」

一傳十、十傳百,是力行環保最有力的方針。慈濟推行環保的成果,年年累積,有些國外使­節到台灣,甚至主動要求參訪環保教育站,短暫導覽,卻間接提升台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。

前外交大使 邱仲仁:「內湖園區除了是一個, 做環保的基地之一, 也成為一個模範, 讓很多的外賓可以來看。」

慈濟志工 周晶亭:「一直到2014去年的時候, 已經有126個團(參訪), 其實從當時的十位數字, 到現在百位數字, 一直都是有國際人士一直來關心。」

以慈濟內湖園區為例,從2010年開始,一直到2014年的海外參訪人數,年年遞增。

前外交大使 邱仲仁:「不僅是慈濟的形象, 還對我們台灣整體的, 環保工作的形象, 非常大的助益。」

貢獻環境保育,人人有責,用環保的角度,讓不認識台灣的外賓,烙印下對這片土地的第一­印象,除了乾淨還受人敬重,或許是另類的國民外交。


30.保護區活化生態 內湖園區心願 http://goo.gl/Ev3P6e

慈濟內湖園區,一直以來,都是一個平凡的地方,有著一個平凡的心願,希望讓名存實亡的­保護區,真正活化成為生態保育園區,這需要更多人的了解,以及政府法令的支持。今天,­帶您來看,園區裡多年來,一直作為賑災用寶特瓶毛毯的倉儲,也在外交部安排下,許多國­際人士都到內湖園區參訪,體驗毛毯裁切以及環保回收。

國際媒體參訪團員 艾爾米朗:「這些長輩, 尤其是89歲還在做回收, 在拆解錄影帶, 這非常的不可思議。」

慈濟內湖園區 ,十八年來 ,風雨無阻 不分寒暑, 樂做環保 。

慈濟內湖園區 ,作為賑災毛毯倉儲 ,經外交部安排國際人士 ,見證回收寶特瓶 ,編織愛心毛毯。

辛巴威衛生部官員 戴森:「這些毛毯是廢棄寶特瓶做成的, 沒想到這些被當成垃圾的寶特瓶, 現在又重新被賦予新生命, 還能拿來幫助別人,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工作。」

義大利參訪團 Marinello:「觸摸到這個毛毯 感覺很震驚, 以前知道寶特瓶, 可以變成聚脂纖維, 但沒想過可以變成毛毯, 它的質感可以這麼細緻, 而且也滿保暖的。」

南非慈青 喀加波: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團隊合作, 大家都埋頭工作, 必須要同心協力 才能做出毛毯, 這非常振奮人心, 只要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付出, 就能改變世界。」

慈濟內湖園區 ,存放台灣出品的環保驕傲, 十八年前的購地 ,是為了保護 已被破壞的保護區 ,十八年後的計畫案 ,是一個願景 ,不變的是 保護山林的初衷。


31.捐款釋疑!誠正信實 始終如一 http://goo.gl/4IUNIw

從慈濟內湖園區規劃案,一路到慈濟的財務透明度,面對外界風雨,慈濟副總執行長林碧玉­,親自出面說明。

風風雨雨,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仔細說明,其中最關鍵的,慈濟是否公布捐款細目,她強­調公開透明是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初衷。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他的初衷就是誠正信實, 財務的透明徵信, 是我們從1966年創辦的時候, 就開始用慈濟月刊, 逐筆刊載所有捐贈者的名冊。」

不夠透明嗎?其實民眾只要在官方網頁,點選徵信,就可以看到跑馬燈顯示,只是速度太快­,不方便查詢。

對於這點疑慮,副總強調,內部已經在修改程式,會以最快的速度,符合大眾期待。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大家也都可以用我的名字, 用林碧玉的名字來查, 但是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防範的, 何況個資法等等, 它有一個限制在那個地方, 我們已經在修改程式了。」

近年來,天災人禍頻傳,各地慈濟人也都依當地政府法規,開設專案,進行急難救助募款。

海外與台灣,財務本就獨立運作,台灣人的愛心,以國際賑災的名義捐贈,都在政府監督範­圍。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我們作國際賑災, 作國外的部分 有分兩個, 一個就是本地 當地的分會, 它就地取材自力更生, 第二就是在台灣 我們的捐款者, 他就會捐到國際賑災的這個帳戶。」

把握分秒,接受採訪的同時,林碧玉副總也對飽受壓力的第一線志工表達關懷。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因為上人他聽到, 社會大眾對我們那麼多的批評, 他很傷心 但是我覺得是我們, 作為弟子的不夠用心, 沒有真正的去體會, 上人為這個社會的用心, 沒有適度適當的, 我們做一個最好的闡述。」

外界的批評與期待,慈濟人保持謙卑,展現自省能力,打破沉默主動回應,或許是作善事,­必須歷經的考驗,但也是身為慈善組織的領頭羊,要樹立的最佳典範。


32.寶特瓶毛毯背後 匯聚眾人善與愛 http://goo.gl/pDzn6d

慈濟內湖園區當中,有台灣少有的大型環保站,每年透過外交部安排的外賓團體,至少有1­00多個,來到內湖園區參觀,除了學習環保,更讓他們回憶起 ,受災時的點點滴滴,即便是顏色簡單的毛毯,親臨毛毯倉庫時,更讓他們備感溫暖。

志工們為來賓披上毛毯,就連來自義大利的環保參訪團,也感到暖暖的。伸手觸摸著塑膠碎­片,青年參訪團嘖嘖稱奇,這些竟然是毛毯原料。經常帶領外賓參訪的慈濟志工,看到的不­只是學習,更多的是慈濟賑災時,種下感動的種子。

慈濟志工 :「海地總統夫人她非常有趣唷, 她一來的時候, 除了看到我們環保站這麼完備, 她自己要當奶奶了嘛, 所以她也買了嬰兒的, 大愛感恩科技做的布料, 的嬰兒的襪套還有衣服 。」

回顧這四年,2012年除了有香港民政局,及新加坡教育學院來訪,甚至約旦王室也來參­觀;2013年有土耳其的城市規畫部門,及安徽省環保科學學會;去年,甚至有海地第一­夫人,和澳洲伊普市長,及土耳其執政黨國會議員,每年至少超過100多個團體來見習。­此外,由於近年來,重視廢棄物處理的中國環保局,和香港的各大學校,為了前來學習,2­015年將會有近900人造訪內湖園區。

慈濟志工:「對於內湖這一個環保站(參訪團), 很訝異的是它不像一個環保站, 因為他聞不到臭味, 他聞不到廢棄物味道, 他們覺得如果, 在台灣我們可以這樣做 , 是不是 回到他們的國家, 能夠如法炮製。」

無論是學習環保和資源分類,還是曾經受到賑災區域的外來訪客,對於外賓來說,慈濟內湖­園區,不只是一扇環保教育櫥窗,更是讓他們受災時,得到溫暖的發源地。


33.世界盡頭吉里巴斯 島國沉沒危機 http://goo.gl/IwEAXC


慈濟推動環保的成效,國際間有口皆碑,更吸引各國人民,甚至官員前來觀摩交流;這種環­保外交的方式,讓台灣有機會,和他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。


專注的看著志工做環保,這群青年來自,國民環保意識缺乏的島國;走進慈濟關渡園區才知­道,愛護大地好重要。吉里巴斯來的Dona,感受最深,因為海平面上升,她的家鄉正,­逐漸沉沒。(資料畫面2014/10/28)

吉里巴斯青年 多娜:「那些資源回收的 還有清潔隊員, 他們就直接收走而已, 但我希望我們國家, 也有回收機制, 而不是把垃圾送到別的地方處理。」

吉里巴斯國內,隨處是垃圾,嚴重污染耕地和用水;知道台灣有豐富的環保經驗,農業部長­特地帶著幹部來取經。他想不到,寶特瓶居然能變毛毯。(資料畫面2014/03/25­)

吉里巴斯農業部長 鄺席瑞:「來到這邊看到的, 讓我很訝異,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高科技, 竟然能將寶特瓶, 重新再利用。」

慈濟的環保外交,已經是台灣和全球,締結善緣的重要管道;加上各國志工,每年藉著來台­參訪,認識台灣;更讓國際知道,把愛傳向全世界的是,台灣人。(資料畫面2013/0­8/21)


(2015.03.06)

34.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Q&A(九) http://goo.gl/RjBYAe

有一群人,從台灣垃圾分類觀念還未興之際,他們不忍環境遭到破壞,每天清晨就開始輪班­,為地球付出。慈濟環保志工人數,高達8萬4千多人(84,878),全台灣共有32­9個環保站,5千4百多個社區環保點。這一座鐵皮屋也是其中之一,這裡是慈濟內湖園區­裡頭的環保站,十五年來(89年起)有這麼一群志工,從清晨開始,辛勤做環保。由於園­區依法不能改建,環保站一直是鐵皮屋。鐵皮屋的特性是冬天冷,夏天更是相當悶熱,加上­屋頂破舊,不只有時會掉下跳蚤,下大雨會漏水,颱風一來可能屋頂又被掀掉。即使是這樣­的環境,這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(71~72歲)的環保老菩薩,卻從來不曾退卻,堅持­付出,創造出每個月超過十八萬公斤的回收量(例如12月,186015公斤)。他們都­是你我身邊,再平凡不過的人,堅持克服困境付出,只是因為相信,一己之力聚集起來,就­有力量。

為了保護環境,每個月內湖環保站處理的回收物,超過十八萬公斤。背後仰賴一群平均年齡­超過七十歲的環保大軍,每周七天輪班。

半開放式的環保站裡,不知道為什麼,半數以上老人家,都戴著帽子。

環保志工 蘇盧彩:「老人家怕冷啦, 我八十六歲了 怕冷啊, 這裡你沒看到, 這邊也沒遮 那邊也沒遮 很冷。」

環保志工 劉水源:「我穿三四件, (天氣)冷 衣服就多穿一件, 就不會冷啦。」

原來,帽子的秘密,是今天風真大,半開放式的鐵皮屋頂下,冬天冷,夏天熱,

環保志工 許金蓮:「做事就不會冷了, (夏天很熱耶) 熱就熱沒關係。」

人人穿上厚厚衣服,還有身邊這一堆堆回收物,幫忙擋擋風。只是身在其中,很容易就聞到­一股氣味。

環保志工 許金蓮:「如果是比較斯文的人來這裡, 坐不住 怕臭。」

環保志工 蘇盧彩:「我們可能聞習慣了, 覺得沒什麼臭味, 臭臭的就拿去洗一洗呀, 真的 習慣了啦。」

現在的味道,到了夏天還會濃上好幾倍,面對冷熱、異味,這群老人家似乎不為所動。除非­是休息時間,或是要去洗手間,他們才願意暫停手邊工作。

八十八歲了,王竭阿嬤雙膝都開過刀,得撐著助行器走動,在這裡當然不如在家裡方便,光­是去一趟洗手間,要六七分鐘,她還是堅持要來,還好有兒子媳婦支持。

環保志工 王竭:「我說要來 他們就載我來, 他們說 你做得歡喜就好。」

這個環境看起來不怎麼舒適,哪有什麼吸引力,讓老人家想來,也讓兒女放心?

環保志工 王竭:「在家裡每天跟電視對望, 慈濟的師父很好 早上我都有聽, 我都要來這裡做, 環境要好就要來這裡做。」

冬天的冷,其實算是還好忍受的,夏天炙熱難耐之外,碰到大雨屋頂輪番漏水,颱風還常常­掀了屋頂,而電線就在上頭,電線短路更可能有漏電風險。只有在這時,環保老志工忙碌的­雙手,為了安全,會暫停下來。

環保志工 蘇盧彩:「我們就現在老了沒煩惱, 來這邊 做這個 救地球, 又可以做成毯子, 各國如果有什麼事, 可以去幫助人家, 這樣不是很好嗎。」

環保志工 黃雲霓:「環境辛苦 可是你要想喔, 我們這個地球只有這一個啊, 以前我們根本就是沒有這樣分類, 什麼都丟丟丟, 我們不知道製造多少垃圾, 我們不曉得, 所以就是要盡一點自己的力量, 盡量去做去改善。」

每天有將近一百位志工,選擇不抱怨環境的考驗,默默用行動,把垃圾變資源。只是希望自­己的力量,可以對地球、對更多人,幫上一點忙。


35.大覺者莊嚴法像 歡喜自在靜身心 http://goo.gl/S755d6

為了回應外界對於宇宙大覺者的問題,法藍瓷公司創辦人陳立恆,今天發出聲明稿,表示製­作宇宙大覺者的技術,是他早在2000年,從美國引進的一種類水晶科技材質,可植入複­雜雕塑品的技術,重新命名為「晶雕」,材質原本是用作防彈玻璃,成本昂貴,製作技術複­雜,而以他基督徒的身份,設計宇宙大覺者,是因為閱讀靜思語後受到感動,進而因緣際會­結識證嚴上人,才著手製作宇宙大覺者,希望利用晶雕剔透的特色,傳達灑淨人間清淨無染­的境界。上人認為,佛陀覺悟在天地宇宙間,所以尊為宇宙大覺者。

宇宙大覺者,在靜思書軒最顯眼的位置擺設,一進門,心靈沉澱。

慈濟志工 楊光壽:「像人家每一次都要禮佛一樣, 我們也要禮佛一下這樣, 就心裡就很高興。」

外界質疑,為什麼一尊宇宙大覺者造價如此昂貴,原因就在這材質晶雕。

法藍瓷創辦人陳立恆發表聲明指出, 由於材質取得,與研發過程的困難,以至於產品不良率居高不下。晶雕到底有多特別?祂是­航太等級類水晶稀有材質,將立體雕塑植入後,透過嚴密的溫度與壓力控制,再經過繁複過­程誕生。

陳立恆也指出,公司的晶雕部門,還在虧損中。但這或許是一個藝術家,追求突破的一貫堅­持。

法藍瓷總裁 陳立恆:「提高大家的視野 突破一個界限, 雖然說我們天馬行空的意念, 如何內心要有一個紀律, 把事情做到完美。」

把平面的佛陀灑淨圖,轉化成立體的宇宙大覺者,需要的是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,為了描繪­現代佛陀形象,法藍瓷與慈濟攜手努力,但佛陀時代,沒有具體的相貌留存,該如何掌握?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相由心生, 過去我們到每一個寺廟, 去看的佛像 臉都不一樣, 都是要讓祂的信徒感覺到, 很窩心 我很信賴。」

都說相由心生,本該是引人法喜的宇宙大覺者,卻在輿論中,變成惹議的話題。

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 林碧玉:「大家去思維, 不是祈福 而是要自我造福, 不是祈求佛陀 我就能有福可以來, 而是我要怎麼樣造福。」

佛陀走入人間,以眾生相示現,就是希望大家,用歡喜心自度度人,現在各方詮釋不一,面­對紛擾,宇宙大覺者仍是無語,悲憫蒼生。

36.神聖莊嚴佛像 清淨無染映照自心 http://goo.gl/N6VqnO

晶亮透白的宇宙大覺者,是不少民眾家中的擺設,請購回家的民眾原本只希望,面對社會亂­象與世俗紛擾,能因為每個人一點點的改變,而有所不同。所以誠心禮佛,是他們每天的習­慣,久而久之,在無形中,卻帶來一股安定的力量。

禮佛,是林文雄夫妻倆每天早上養成的習慣,當初請購宇宙大覺者的動機很單純,覺得自己­看了喜歡,而且聖潔莊嚴,無形中,帶給他們家一股安定的力量。

慈濟志工 鄭翠雲:「讓我今天能充滿信心, 能夠把所有的事情能夠做的好, 無形之中就給我一個, 很大很大鼓舞的一個力量。」

慈濟志工 林文雄:「價格與價值在個人的心目中, 衡量的不一樣。」

晶亮透白的宇宙大覺者,象徵淨化人心。雖靜置在不同空間的不同角落,卻釋放出清淨無染­的氛圍,像是慈濟志工李碧蓉,每天與祂接觸,感觸特別深。

慈濟志工 李碧蓉:「我看到宇宙大覺者的時候, 我很法喜 清淨無汙染的心境下, 我把祂請回來 看到宇宙大覺者, 我會有一種心靈的依靠。」

誠心、祈禱,連孩子也受到薰陶。面對社會的紛紛擾擾,眾多虔誠者只希望,回歸清淨無暇­的社會。


37.環保之學奧妙 勞動筋骨沉澱心靈 http://goo.gl/7ztOFB

慈濟內湖環保站,每個星期都有一群朋友,在這默默付出,年資最長的有七、八年了。他們­都不擅言詞,不擅與人溝通,因此與社會隔絕,慢慢地失去自信。直到來環保站,受到志工­的肯定與鼓勵,恢復信心,還有人願意去工作了,也順利找到了工作,每周還是固定來做環­保。

將一大袋的回收物,放進機器壓扁。同樣的動作,反覆做上三個小時,周先生學到平常心看­待。

周先生:「就像一份工作一樣, 要負責任, 平常心, 心情會比較穩定一點。」

過去從事證券工作的周先生,罹患 思覺失調症,曾有好長時間,縮在家裡。做了七年的環保志工,現在他找到了路邊廣告看板­的鐘點工作。

康復之家管理人員 杜麗枝:「大家(志工)都說你們好棒喔, 你們好厲害 有你們, 這些話其實他們聽進去以後, 就越來越有自信, 所以你看工作, 他們就比較可以工作了。」

走出來,也走出封閉的心。杜麗枝說,思覺失調症的朋友不能只在室內上課,也不能只是到­公園走走,這樣,沒有目標。師大英文系畢業的謝女士,曾是國中訓導主任,幻聽症發作,­每天躺床上度日。

謝女士:「很不錯 有個依靠。」

慈濟志工 陳孟詩:「就是有做 真的有差, 好像那個體力就增強很多, 而且也比較活潑。」

這群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朋友,在環保站服務,多數都超過五年了。午餐時間,暫時放下手邊­工作,慈濟志工準備好熱騰騰的便當,每個人排隊領取,安安靜靜找了位子享用。環保站穩­定的生活,帶來「家」的安全感。

(2015.03.07)

38.弱勢家庭缺資源 周末課輔助學業 http://goo.gl/WRai2O

為了讓照顧戶的孩子們,得到更妥善的照顧,慈濟志工們,將他們一個一個接送到園區,在­每個星期六下午,進行課業輔導,找來一群樂於付出的退休老師,為孩子們解答課業上的困­難,也讓這些孩子們,在這個過程中,感受到滿滿的愛與關懷。

在慈濟志工們的帶領下,小朋友們大聲的唱著歌,為了照顧這些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們,在­每個周六下午,慈濟志工們提供課後輔導,也為了孩子們的安全,不怕麻煩,一個一個的親­自接送到園區。

慈濟志工 楊清貴:「最大的是高中, 最小的是幼稚園大班, 協助輔導他們的功課, 這是最主要的, 他們的功課 經過老師的輔導以後, 都大有進步。」

這些老師們,多數來自國高中的退休老師,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輔導,除了為這些小朋友們­,解答課業上的困難,老師們也細心的關懷每個孩子。

退休老師 莊正泰:「來這邊也感覺到其實滿感動, 因為以前的工作是為某些利益, 但是來這邊, 我們的付出不需要為甚麼, 但是就是蠻快樂的一件事。」

退休老師 孫文瑞:「我的感覺就是, 讓他們覺得有愛, 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在關心他。」

陳同學:「就可以交朋友, 然後又可以讓數學變好。」

透過志工,和老師們無微不至的照顧,讓這些孩子們,感受到滿滿的溫暖。

39.建院時發現遺址 兩地點未曾開發 http://goo.gl/HiyOsr

台中慈濟醫院開院到現在,邁入第九個年頭,但今天有民眾在網路上留言,質疑當初開發時­,在預定地裡發現了文化遺址,慈濟卻置之不理,強行興建醫院,院方下午提出說明,對於­文化遺址,完全保留,沒有開發,醫院還將這塊區域保留,開放成為民眾健康休閒的區域,­附近民眾常來爬山,散步,呼吸新鮮空氣。

從台中慈濟醫院的後山往下看,可以看見第一醫院區和第二院區,其他後山一大片區域,雖­然都屬於慈濟基金會,但目前大部分還都是保持像是這樣子原始自然的樣貌,

針對網友指出,當初醫院開發初期,在預定地的這兩處地方,發現了遺址,其中南側的遺址­,雖然靠近院區,但上面不興建建築物,保留原貌,至於北側的遺址,也不做運用。

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 莊淑婷:「這個都是經過三階段, 文化資產保護法的一些規定, 作三個階段的檢測, 遺址是一個已經在豐興路了, 一個是在很後方, 我們這些地方其實都沒有去動它, 都保留原來的樣子。」

這一大片的相思樹林,變成了民眾的健康園區,園區對外開放,民眾會到這裡散步,運動,­享受大自然。

民眾 劉瑞麟:「這附近都是樹, 對於我們散步 空氣都非常好, 我們附近的居民, 包含我 我們的家人, 有空也都會來這邊 覺得很棒。」

當年在園區內發現聚興遺址,是許多的紅色瓦片,當時的台中縣政府文化局也委託專門教授­現場會勘,確定慈濟基金會已經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程序辦理,不會因為興建醫院,­而破壞文化遺址。

40.慈濟內湖園區計畫案Q&A(十) http://goo.gl/j34TTZ

一個高度發展的城市或國家到底需要多少社會福利空間?事實上,學者指出,即使是先進國­家也沒有辦法在都市計畫當中明確規畫出一定的比例,做為社福用地,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­的過程當中,舉凡是人口的變化、信仰的改變或是經濟發展,都會影響社福需求。在這樣的­情況下,民間團體主動規畫的社福用地,其實都需要專案處理與理性討論,才有辦法順應民­眾需求,做出最好的規畫。

隨著社會的高度發展,社會福利空間也變得更為重要,但是在現有的都市計畫法當中,並沒­有針對社福空間或用地,提出一定的保留比例。

復興實驗高中 莊老師:「社會福利空間 它是屬於, 比較在地化的一個設施, 不管是公共設施, 或是私人提供的設施也好, 比如像老人院, 也是屬於社會福利空間, 因為它跟在地會有很密切的關係。」

民眾 李女士:「我是覺得真的是, 我們的 針對老人的社福機構, 實在是比較欠缺。」

建築師 謝欽宗:「就都市來講 一定要在適當地點, 要有適當的社會福利空間, 來做社區性的, 或者是城市性的服務, 而且就以後的發展, 城市愈發達 這種空間愈重要。」

民眾需要透過在地化的社福空間,獲得社會的支持,只不過,學界認為,即使是先進國家,­也無法在都市計畫當中,規畫出一定比例的社福用地。

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:「大家都有遭遇到 相同的問題, 就是真實社會的發展, 或經濟的發展, 社會福利 或包括宗教用地的需求, 這一類的, 常常都很難有效 或準確地去預測。」

受到人口、經濟、信仰發展等許多因素的影響,社福空間必須隨時順應需求,有所調整。

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:「大概都要走這個叫做, 個案許可的方向 也就是說, 每個案子我們個別來看看, 讓它變更成那樣的, 使用行為或方式 到底妥不妥當, 或還有其他更適當的方法, 所以它要用個案許可, 個別審查的方法, (所以不是只有台灣有這個問題), 全世界都有這個問題 。」

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台灣,願意主動規畫社福空間做為公眾利益使用的私人業主,並不多見。

建築師 謝欽宗:「很少(社福用地)的理由就是, 第一個 它必須要, 夠誠信的能夠去走下去, 第二個 它要能夠足夠的人力, 去做經營維護跟管理, 第三 它要有夠吸引人進來, 它創造它的價值, 第四要永續, 能夠辦到這一些 不那麼簡單。」

慈濟深入社區的各個道場,除了是宗教共修的場域,其實也是開放給大眾的社福空間。慈濟­內湖計畫案延續這樣的理念,做為「社會福利專用區」,除了在北基地靜思堂規畫了急難救­助中心之外,南基地現址更是廣開大門,在一到三樓設有幼教中心、長青學苑、社區文康中­心、社會推廣中心、閱覽中心、文藝展演中心….等等。

這些空間慈濟主動開放給社區居民使用,以實際行動展現對社區社福需求的善意回應與誠意­。

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長 林建元:「需求因為無法去估計, 或無法正確地去估計, 所以我們假如希望用傳統的方法, 去解決這樣的用地問題 還是無解, 所以簡單來講, 假如要解決這個問題, 要回到說 我們要建立一個機制, 或者那個制度, 是對個案審查這件事情, 會讓社會更能夠去了解 或更透明, 或者更客觀的一個方法去處理。」

台灣在世界的定位,已經從科技島國同步發展成為充滿愛心的慈善國度,如何運用這次的慈­濟內湖計畫案,讓各界正視社會福利發展的用地問題,需要更理性的思維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